評測轉載︰https://www.spill.hk/audiovisual/Chord-Hugo-2-review/
英國音響名廠 Chord 近年積極開拓便攜解碼耳擴市場,繼 Hugo 及 Mojo 之後,最新的 Hugo 2 顧名思義就是 Hugo 的後繼機。它內置的電池可以玩到 7 小時,機身稍嫌大了點,但很多發燒友都有驚人的包容力,會拎出街使用。Hugo 2 有齊解碼、耳擴功能,又有光纖和同軸輸入可以連接不同器材,放在屋企用都得,絕對不能看小它,推力不會輸比家用座檯機,推動大耳筒如開放式或平面震膜都難唔到它。這類產品既可作為流動使用,又可作為家用器材,一機兩用!
外形設計:Hi-End 味道更濃
跟上代一樣採用鋁合金鑄造而成,機身厚度相若,體積更大一點,但質感明顯比上代好得多,有更 hi-end 的感覺。今次的功能鍵和端子有很清晰的標籤提示,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,毋須要估估吓。繼續沿用彩虹色燈號顯示,不過由以往的一個球形控制鍵增加到 5 個,可以操控更多設定。以顏色就知道音量大小之餘,不同的輸入訊源、Crossfeed 調整和數碼濾波的設定值均以顏色區分,但對色盲人士而言是無法使用。
與上代 Hugo 作比較,厚度相若,但表面的質感更佳,hi-end 味道更濃。
內部結構:技術層面已超班
Hugo 2 用上新一代 Xilinx Artix 7 FPGA 自家解碼晶片,採用 28nm 工藝製成,最高支援 32bit/768kHz PCM 和 DSD512 的高解析度音訊檔案。相比起初代的 Hugo 所用的 45nm工藝 Spartan-6,運算效能更強、耗電量更少。其 DSP 數碼運算核心增加至 45 個,並獨有 WTA 數碼濾波技術(Watts Transient Aligned);熟悉 Chord 的讀者,都應該聽過設計者 Rob Watts,這是他研發出來的專利技術。一般解碼器最多只有 256 個 Taps,而 Chord 產品多出數以百倍計,例如之前的 Hugo 具備 26,000 個 Taps,Mojo 就有 26,384 個,而 Hugo 2 提升至 49,152 個,能夠大幅降低數碼訊號之間的時間誤差,令聲音有更佳的連貫性。至於 Pulse Array 數碼模擬轉換由以往的 4 組提升至 10 組,目的是減少重播時的失真,Hugo 2 的底噪表現比上一代有非常大幅度的改善。從技術層面和數字來看,HUGO 2 的確很超班,稱得上最強便攜解碼耳擴。
機面的玻璃窗是 Chord 的獨家特色,可看到機內的解碼晶片。
連接端子:有齊同軸、光纖及 Micro USB 輸入
一個小盒子共有 3 種輸出端子,分別有 RCA、6.3mm 和 3.5mm 非平衡耳機輸出,其輸出功率高達 1,050mW@8Ω、740mW@32Ω、94mW@300Ω,推力比起家用座檯機還要厲害,連接大耳筒使用也不成問題;不過如果有埋平衡輸出就更完美了。機身設有兩組 Micro USB 端子,把輸入訊源和充電完全分開處理,不僅能夠一邊充電一邊連接電腦 / 手機聽歌,同時亦可減少電磁波的干擾。Hugo 2 也有不少輸入端子,每組的最高取樣率是有分別的,Micro USB 和同軸最高支援 32bit/768kHz,而光纖最高支援 24bit/192kHz,甚至可用藍牙連接 Hugo 2,支援 aptX 編碼,最高可達至 24bit/48kHz,已比 CD 音質的 24bit/44.1kHz 還要高。
具備不少輸入輸出端子,有很清晰的標籤提示。
操作體驗:彩虹色燈號顯示
今次 Hugo 2 一共設有 5 個球形控制鍵,分別是電源開關、音量大小、輸入訊源、數碼濾波及 Crossfeed 互饋功能。以不同的彩虹色燈號分辨訊源輸入、音量大小及數碼濾波等等,沒接觸 Chord 產品會覺得有點複雜,只要在使用前睇睇說明書就無難度。Hugo 2 擁有 4 種濾波設定,聽感是有變化的,聲音由銳利,然後一級一級變得溫暖。同時保留了 Crossfeed 互饋功能,提供 3 種不同強度,讓左右聲道互饋,從而營造出寬闊的音場,用家可因應個人喜好或口味進行調校。
共有 5 個球形控制鍵,以不同顏色顯示設定狀態。
附設遙控器,作為座檯使用時,操作更方便。
音質表現:聲音細緻 背景極靜沒有多餘雜音
筆者將 Hugo 2 連接 Pioneer SE-MONITOR5 和 Shure SRH1840 頭戴式耳機試聽,音量不是開到很大已夠聲。用電腦以 foobar2000 播放工具進行測試,背景寧靜度相當高,低頻乾淨快速,延伸性自然,細節重播與音樂動態表現也很好,而且音場變得更具規模感,連貫性亦極為順暢。
以 foobar2000 播放工具,連接 Pioneer SE-MONITOR5 試聽,背景寧靜度相當高,低頻延伸性更為自然。
接著用 Cowon Plenue 2 DAP 以光纖接駁 Hugo 2,並使用 64 Audio tia Fourté 入耳式耳機試聽,即使細細聲也聽得清清楚楚,有更多弱音細節之餘,動態範圍更寬闊。而人聲甜美而貼身,音樂感更強。要注意,以光纖連接支援最高取樣率為 24bit/192kHz。若要聽更高解析度或 DSD 檔案,可以選用 Micro USB 輸入,筆者用 Micro USB 線材連接 Onkyo GRANBEAT DP_CMX1 手機,試聽 DSD 音樂檔案時,要將手機的 DSD 設定轉為 DoP 輸出,這樣就可以出到 Native DSD 訊號去 Hugo 2 進行解碼。聽管弦樂團時,立體感真的很強,高頻很通透,而空間感都有所提升。
Cowon Plenue 2 DAP 以光纖接駁 Hugo 2 試聽,聲音更上層樓,有更多弱音細節之餘,動態範圍更寬闊。
連接 Micro USB 進行測試,可以將 Native DSD 訊號去 Hugo 2 進行解碼。
最後,以藍牙連接 LG G6 播放 MOOV Hi-Fi 歌曲試聽,聲音的分析力也達至不錯的水平,無論人聲或樂器聲也感覺圓滑飽滿,低頻力度及細節同樣兼顧得到,背景亦更寧靜,整體聲音很討好。
以藍牙連接 Hugo 2,支援 aptX 編碼,低頻力度及細節同樣兼顧得到。
總結:有著座檯機的功能
無論是連接端子或輸出功率,Hugo 2 絕不比家用座檯機遜色,就算是難推的大耳筒,不但推得到,而且推得好。雖然 Hugo 2 比較大部,重量達 450g,但確實有它好玩的地方,有著座檯機的功能及表現,相信有不少發燒友都唔介意帶它出街玩。我就唔會帶出街用,不過試完都正在考慮買部放檯面駁電腦聽歌。若出街也想玩得好一點,Mojo 的體積是我可接受的範圍,它同樣使用 Chord 自家解碼,可以大幅提升手上播放器的重播效果。
如果預算不多,或者想「真正」便攜,Mojo 也是不錯的選擇,只售 $3,980。
Specifications
Hugo 2
解碼晶片:Xilinx Artix 7 (XC7A15T) FPGA
頻率響應:20Hz 至 20kHz
輸出阻抗:0.025Ω
輸出功率:1,050mW@8Ω、740mW@32Ω、94mW@300Ω
總諧波失真:<0.0001%
訊噪比:126dB
分離度:135dB
數據串長度:49,152
脈衝數組:10 組
輸入端子:光纖、同軸、Micro USB ×2(輸入訊源和充電)
輸出端子:RCA、6.3mm 耳機、3.5mm 耳機
支援最高取樣率:24bit/192kHz(光纖)、32bit/768kHz(同軸 / Micro USB)
輸出插口:2.5mm 平衡、3.5mm 耳機
連續使用時間:7 小時
體積:130 × 100 × 21mm
重量:450g